洪水橋

p8890502

1998年政府完成《全港發展策略檢討》後,隨即按照檢討之結果開始新界東北與新界西北規劃及發展研究。在研究過程中,洪水橋因有西鐵和多條策略性道路連接,以及鄰近當時仍在倡議階段的深港西部通道,故被列作三個具發展潛力之地區之一。整個新界西北地區規劃研究於2003年完成,但因為當時的人口增長及住屋需求放緩,發展計劃暫時擱置。

及後政府推出「香港2030:規劃遠景與策略」研究,重新審視在新界拓展新發展區的需要,並建議落實新發展區的發展,以應付長遠的住屋需求和創造就業機會。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2007-08年施政報告中正式把洪水橋列作促進經濟增長的「十大基建」之一,洪水橋新發展區研究的首階段公眾諮詢於2011年8月開始。

政府原計劃於2012年就洪水橋新發展區作第二階段的公眾諮詢,惟因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到民間社會極大的迴響,政府決定多花時間重新審視洪水橋新發展區之定位,故此第二階段的公眾諮詢延至2013年7-10月期間才進行。在初步發展大綱圖中,新發展區內之公私營房屋比例約為51:49,另外亦設有不少商業設施、物流工業及檢測認證工業用地,可提供十萬的就業機會。發展區內有五條非原居民村需要清拆,包括亦園村、田心新村、新生新村、石埗路尾村和沙洲里二村;惟所有原居民村可獲保留。部份受拆村影響之村民組成聯村關注組,要求不逼不拆,並指出發展計劃的種種不是,更指若政府依然沒有聆聽他們的訴求,將會提出司法覆核;部份關注洪水橋發展的民間團體亦組成了「洪水橋發展監察網絡」,協助當區居民爭取權益。此外,原居民和發展區內的工業人士亦對發展計劃持不同的意見。

2013年尾,多間在洪水橋發展區內大量囤地的地產商,陸續在擬收地的範圍上圍上鐵絲網,亦有租戶被大地主逼遷。政府現預計在2014年中進行最後一次的公眾諮詢,估計在最終的發展大綱圖出爐後,社會對洪水橋發展的爭議將越演越烈。

Leave a comment